(上图,30余个排污口和10多个采砂场都进行了标示)
(上图,队员们采集的渭河上游河水样本)
日前,西北工业大学21名大学生志愿者,从渭河源头甘肃渭源县起始,到陕西潼关县为止,徒步240余公里,历时15天,全程记录渭河现状。8月4日下午在大唐西市,调查回来的同学们将他们沿途采集的7瓶河水样本放在他们绘制的手工地图上,这几瓶水由浅黄色到棕红色,颜色各异,基本都来自渭河上游,有来自渭源县的浅黄色水样、甘谷县的土黄色水样等。此次渭河调查的志愿者董志浩说,渭河上游由于降水量少,导致渭河水含泥沙量,河水呈黄色,尽管如此,较之前几年,渭河水质已是明显好转。
在甘肃省甘谷县城,董志浩一行发现了一个排污口,所排出的污水为紫色,散发着恶臭味,原来来自于一家油墨厂。
“工业污水、生活污水还有农业污染,是影响渭河水质的主要原因。” 董志浩说,经过他们一行人有限的河道考察,沿途发现了30多个排污口,排出污水颜色呈黑色、紫色或褐色,这些排污口或堂而皇之地排污,或者隐藏在草丛中。而沿线各市县的乡村生活污水,不少都直接或者间接流入渭河。记者在调查活动结束后队员们手绘的一幅1.1m×6m的图上看到,30余个排污口、10多个采砂场一一在图上标示着,让人可以直观地看到渭河全程的现状。
经历了地震泥石流 队员们仍选择坚持
渭河全长818公里,队员们徒步或者乘坐火车、汽车到达渭河沿岸市县,其中徒步行走240余公里。为了不耽误行程,尽可能地全面看到渭河,同学们每天早晨6点起床,晚上则要工作到11点。“这次活动,我们经历了地震、山体滑坡、泥石流、塌方、道路不通、零下低温……”西北工业大学的杜光乾说,短短的半个月,他们有过一天背着三四十公斤的背包,一天步行14小时的日子,有过没有地方住的时候,住过建筑工地,住过小学、公园等,吃的基本上是馒头和榨菜,甚至有过全队缺水的时候。
7月25日,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、了解渭河,同学们准备沿渭河徒步过去。那几日刚下过雨,道路有些湿滑,营员们一大早,背着大包踏上了征程。从甘谷到渭南镇的路程有40多公里,且有一半为山路,极为难走。渭河正处于汛期,水势极大,两岸山体有大量的滑坡,为队伍的行进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危险。杜光乾说,沿途中他们不断向渭河沿线学校、村庄宣传环保、爱护渭河环境意识,通过这次活动,他和队员们深刻地体会到渭河环境保护的重要性,以后还会参加此类活动,见证河流每一个变化。
志愿填报:
51美术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开启,让你不浪费一分上大学!咨询微信:artbaokao
声明:以上整理自(美术高考网)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!